Malcolm Gladwell
  40年前,在《美國科學家》雜誌發表的一篇景觀設計論文里,赫伯特·西蒙和威廉·蔡斯得出一個著名結論:“在國際象棋行業沒有速成的專家——特別是沒有速成的象棋大師或特級大師。沒有全神貫註地下過十年棋,哪怕是博比·費舍爾也無法達到特級大師的水準。我們粗略估計,一位大師起碼得盯著棋盤一萬至五萬小時……”
  論文發表的第二年,一些心理學家開始琢磨西蒙和蔡斯的發現,並形成了一塊專門的研究領域,研究者不斷得出同樣的結論:只有通過不斷練習,才能精通複雜的任務。比如,心理學家約翰·海斯研膠原蛋白究了76位著名古典作曲家,發現這些作曲家都是在十年之後,才創作出他們最偉大的作品。 (唯一的例外是肖斯塔科維奇和帕格尼尼,他們花了9年時間,埃里克·薩蒂花了8年時間。 )
  這就是我在《異數》中提到“一萬小時定律”時所沿襲的學術傳統。只有具有天賦的關鍵字人才可能取得高水準的成功,我寫道:“成就是天賦加上準備。 ”但一萬小時定律告訴我們,“心理學家對天才的職業生涯研究越深入,就發現天賦的作用越小,而訓練的作用越大。 ”在需要認知的領域,沒有什麼是天生的。沒有人走進手術室,僅僅依靠天賦,就可以完成一臺世界一流的神經外科手術。其次,為了獲得傑出的表現,需要大量的練習,所以那些最終達到頂峰的人需要幫助,這對《異數》的主題來說是關鍵的。他們總是幸運地打破紀錄、獲得特權、擁有條件,使得這麼多年的練習成為可能。
  最近,關於“一萬小時定律”有一些爭議。比如,幾個月前《時代》有一篇文章,歪曲了我的觀點:“根據一些暗示天賦的本質是練習的研究,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·格拉德威爾創造了一個流行概念,一萬小時適當的練習是‘使人變得偉大的魔法數字’,不管這個人有沒有天賦。他在《異數》中宣稱,只要有充抗癌食物分的練習,任何人都能熟能生巧,成為專業人士。這隻是花多少時間的問題。 ”
  我何嘗說過“不管這個人有沒裝潢有天賦”?
  戴維·愛潑斯坦在新書《運動基因》中稱,“一萬小時定律”只是個平均數字。例如,我們都討論過心理學家K·安德斯·埃里克森的一項研究,研究關註的對象是西柏林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的學生。我感興趣的是,最好的小提琴手比一般的學生練習時間多得多。換句話說,在一群有天賦的人中間,是練習的時間和專註程度把最好的和其餘的人區分開來。然而,愛潑斯坦卻指出,數據有很大變量,這意味著有些小提琴手的練習更有效率,因此他們能更快達到優秀。這一點很重要。有73位偉大作曲家花了至少十年達到頂峰,但肖斯塔科維奇、帕格尼尼和薩蒂更值得研究。
  愛潑斯坦還有兩個論點也值得一提。第一個是關於國際象棋的。他引用了吉列爾莫·坎皮特裡和費爾南德·戈貝特的一項研究,他們觀察了104名棋手。愛潑斯坦稱他們發現達到“大師級”水準的平均時間是11000小時,但其中一名棋手只花了3000小時。這是否意味著在棋類運動中,“天才”確實存在?我不敢保證。 “大師”只是國際象棋四個段位中最低的級別。成為“特級大師”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新南威爾士州大學的羅伯特·霍華德最近發表了一篇論文,他在研究中調查了8名特級大師,發現他們花了14000小時練習才漸臻巔峰,即使是16歲前就達到特級大師水準的神童也不例外。那些十四五歲就成為特級大師的棋手,幾乎都是從四五歲就開始下棋。
  我認為一萬小時定律並不適用於所有領域。比如,愛潑斯坦的主要反例是跳高運動員唐納德·托馬斯,他在進行了幾個月的最基本訓練後,就達到世界一流水平。另外一份學術報告發現,只要練習數百次就能打造一支澳大利亞冬奧會俯式冰橇運動隊。其他愛潑斯坦列出的不適用於一萬小時定律的運動包括標槍、摔跤和短跑。
  我是個終身的田徑運動粉絲,自己也跑過步,但我從來沒有看見哪個跑得慢的男孩,通過練習能跑得更快。愛潑斯坦寫了一本有趣的書,但我懷疑他攻擊的不過是個假想敵。西蒙和蔡斯當年的論點是,一個人從事複雜的認知活動,要經過很多年鑽研才能成為大師,因為那需要一長串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。這就是為什麼甲殼蟲樂隊沒有在十幾歲時,就給我們帶來一張《白色專輯》。此外,你也不敢讓一個網絡培訓速成的外科大夫刺穿你的脊髓。某些天才能在短期內掌握跳高、跑步、冰橇絕技,並沒有讓“一萬小時定律”失效,西蒙和蔡斯40年前寫下的文章,到今天依然真實。在需要認知的領域中,沒有天才。
  (原標題:為“一萬小時定律”一辯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v08bvgjq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